界面新闻记者 | 宋佳楠
8月4日,“连锁火锅第一股”呷哺呷哺(00520.HK)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,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约为人民币19亿元,同比减少约18.9%;将录得净亏损介乎约人民币0.8亿元至1.0亿元之间,亏损同比降幅收窄至63.2%至70.5%之间,去年同期亏损2.74亿元。
自2021年起,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,当年公司净亏损2.93亿元,次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.53亿元。2023年和2024年的亏损额则分别为1.99亿元、3.98亿元。仅这四年,累计亏损额已超12亿元,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,五年间累计亏损约13.26亿元。
进入2025年以来,呷哺呷哺曾尝试过一系列调整,试图扭转局势,重回增长轨道。
今年3月,该公司曾表示,呷哺呷哺将主要瞄准北京、河北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区域,集团规划在2025年开业餐厅不低于95间,翻座率至少为3倍,争取在顶级项目如大型娱乐主题乐园、机场、火车站等客流密集点位开出更多高利润新餐厅。呷哺呷哺旗下另一火锅品牌湊湊则将采取谨慎的开店策略,仅会选择大陆地区优质商场进驻开店。
而在7月,呷哺呷哺启动了一项名为“凤还巢” 的计划,面向内部优秀员工开放新店合伙人通道,采用“三方共同持股” 模式,即合伙人与呷哺集团、集团高管共同持有门店股份,实现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首批21位合伙人已完成签约,其中多数来自全国各区域的运营经理、店长等核心岗位人员,目前已有5家合伙门店投入运营。
除火锅业务外,该公司也在尝试拓展调味品业务。今年4月,呷哺呷哺发布公告称,拟向公司董事会主席、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贺光启收购呷哺呷哺 (中国) 食品控股有限公司40%股权,代价为8900万元人民币。收购完成后,该公司将成为呷哺呷哺的全资附属公司。目标公司旗下在中国内地设有四家全资有限责任子公司,主要从事调味品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等业务。
目前呷哺呷哺及湊湊餐厅收入仍为呷哺集团收入主要来源,占集团总收入的96.3%。此外,调料产品业务销售收入则由2023年的1.22亿元增加5.7%,至2024年的1.29亿元。
不过,呷哺呷哺的营收持续承压。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近两成,显示出其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巨大挑战。此前,其尝试转型高端以及连续涨价的策略,并未给经营业绩带来正向推动,反而使得部分消费者流失。加之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各类新兴火锅品牌不断涌现,消费者选择日益多样,呷哺呷哺在产品特色、服务质量、门店环境等方面未能持续突出优势。
二级市场上,呷哺呷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。今日开盘后,其股价一度下跌3.85%,盘中价格跌至0.75港元,总市值约8.25亿港元。从近期走势看,过去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.88%,虽近30个交易日有超13%涨幅,但南向资金持股比例已从此前的23%降至目前的13.41%,反映出境外投资者对公司前景持谨慎态度。
发表评论